大红袍的起源和大红茶的历史
大红袍的起源和大红茶的起源
大红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,也是茶的冠军。产于福建省胜七秀家东南的武夷山。茶树生长在岩峰之间,享有“茶之王”的美誉。
大红袍的起源和大红茶的起源
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,属于乌龙茶,品质上乘。中国特色名茶。绳子的外观是紧密的,颜色是绿色和棕色,冲泡后的茶汤颜色是明亮的橙色和黄色,叶子是红色和绿色。品质最突出的是兰花香气,香气高而持久,“摇滚韵”明显。除了通常的茶具有唤醒和有益思维、缓解疲劳、产生液体利尿、防暑、杀菌和炎症、解毒和疾病预防、消化和油脂、减肥和健身等健康功能外,还有抗癌、降血脂、抗衰老等具体功效。大红袍非常耐酿造。经过七八次的酿造,它仍然有香味。喝大红袍茶时,一定要遵循“从沟茶”的配方,配上小壶小杯,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的无上禅茶魅力。注意活,甜,清,香。
大红袍名称的由来
1385年,明洪武十八年,巨子丁贤在进京赶考的路上。当他经过武夷山时,突然腹痛病倒了。他遇到了天心永乐禅寺的一位僧人。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后,他来感谢和尚,并询问茶的来源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他摘下他的大红袍,在茶树上包了三圈,给他取名为大红袍。冠军用锡罐把大红袍带回了首都。
喝完茶后,女王又恢复了健康。皇帝非常高兴,给了他一件红色的长袍。他命令冠军亲自前往九龙开楼,戴上茶树以示宠爱,并派其他人照顾他采摘、泡茶,向女王致敬。从此,武夷岩茶大红袍成为皇室享用的贡茶,大红袍的名声传遍全球。据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员都会穿上大红袍,挂在一棵树上喝茶,所以叫做大红袍。
武夷岩茶大红茶的原产地
武夷岩茶有着悠久的历史,大红袍是武夷地区最杰出的岩茶,据说自明末清初就有了它的名字。1921年,蒋舒南的旅行日记中提到武夷山有几个地方,如天心岩九龙洞(一个有摩崖石大红袍字的地方,1927年继承自天心寺的僧雕)、天佑岩、珠莲洞(又称水前洞)。然而,非常遗憾的是,这些游记和调查并没有明确这些大红袍的具体位置,它们属于哪种寺庙茶馆,是属于同一种还是不同的同名物种,茶树的特征是否相同,以及质量如何。
1941年,林福全的《武夷岩茶的生产、生产和销售》一文中提到,马头岩雷石盘陀有大红袍,但记录了大红袍采摘和制作全过程的是九龙包大红袍的三株。1958年,陈德华在福建省长乐市第一中学时,看到该校美术教师陈丽已转学到武夷山写生。
1962年春,茶学院从武夷山剪下大红袍树枝,带回杭州,从九龙窝剪下并种植同样的三株大红袍。
1964年春,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的谢庆子等人来到武夷山时,也有陈德华陪同,陈德华到九龙窝剪下了大红袍三枝,带回了福安蛇口。
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,陈德华主持了武义地名集群的发掘、整理、培育和推广,并通过在当时的岩茶产区,一个村庄一个家庭。他还对国有农场、相关前辈和茶人了解很多。在天雨岩、朱利安(或水梁)洞或马头岩的雷氏和潘陀,没有提到大红袍茶树的存在。从武夷山四大名茶树上看,大红袍、水金龟、白公鸡梳和铁罗汉各有特色。路边长着一棵水金龟茶树。白公鸡的梳子茶树本身是独一无二的,它的新叶子在大约50天内呈淡黄色。
大红袍的质量特征
绳子的外观紧密,颜色为绿色和棕色,冲泡后的茶汤颜色为鲜橙色和黄色。叶子在红色和绿色之间交替,典型的叶子具有绿叶和红边的美感。大红袍最突出的品质是带有兰花香味的香味,香味高而持久,“摇滚韵”明显。大红袍非常耐酿造。经过七八次的酿造,它仍然有香味。喝“大红袍”茶时,必须遵循“工夫茶”的配方,用小壶和杯子,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的最高魅力。
大红袍具有抗菌和抗菌作用。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对细菌、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和杀死细菌有效。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,如霍乱、伤寒、痢疾、肠炎等。皮肤生疮、溃烂流脓、外伤破皮,用浓茶洗净患处,具有消炎杀菌作用。口腔炎症、溃疡、喉咙痛,用茶来治疗,也有一定的效果。大红袍能抑制动脉硬化。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消除血液淤积,防止动脉硬化。因此,在经常喝茶的人群中,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。大红袍可以增强心脏,缓解痉挛。咖啡因具有增强心脏、缓解痉挛和放松平滑肌的作用。它可以消除支气管痉挛,促进血液循环。
本文由易茶网原创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违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