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竹紫笋为什么不出名,紫笋茶是十大名茶?
古竹紫笋为什么不出名,紫笋茶是十大名茶?
古竹紫笋,听起来像是一道菜的名字,其实是一种茶的名字,是茶中的极品。虽然不在中国十大名茶之列,但曾被“茶圣”鲁豫誉为“第一茶”、“茶王”。不幸的是,现在很少有人知道。今天,喝茶的人将谈论古竹紫笋的历史。
为什么古竹紫笋不出名?
古竹紫笋茶在唐代广德年间开始作为龙群茶进贡,到明代停止进贡,改为条形茶散茶,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明末清初,孤竹子竹笋茶一度消失。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,安徽政府才重新生产紫竹笋茶,培育紫竹笋茶。
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竹紫竹笋茶属于复原的历史茶,它因其精致而紧密的结和卷曲如竹壳的嫩叶而得名。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广德年间,即公元764年左右。
它最初被制作成蒸青饼茶,过程主要包括蒸、捣、拍、串、吹和密封。
公元770年,鲁豫应在孤竹山修行的好友邀请来到这里。这位朋友是著名的茶道之父——贾然和尚。鲁豫到达后,一边种植茶叶一边研究茶叶,并修订了《茶经》。绿色是第二,竹笋上的芽是第二个,上部生在腐烂的石头上。
或者,由于陆羽的偏爱、推荐和赞誉,这种茶在中晚唐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茶。
他曾向急于寻找贡茶供应的地方官推荐这种茶,称这种茶“香辣可口,冠有自己的国家,可以认为是好的”,不仅解决了地方官的燃眉之急,也得到了皇室的高度重视。他还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家茶园——唐贡茶园。
李钊的《国史》一书中曾有“蒙定第一,顾注第二,宜兴第三”的记载。随着《茶经》的出版,这一排名受到了很大的影响,古竹紫竹笋茶在书中得到了高度赞扬,逐渐成为唐朝中后期的第一名。
自唐朝广德年间,龙团茶被用作贡品。明洪武八年,茶改为条形茶。清朝顺治三年,由于孤竹山一代的土匪,采集和制作无法上报朝廷,贡品也没有缴纳。
古竹紫笋作为茶贡品已有876年的历史,最高峰时的年贡量高达1.84万斤。清朝中后期,古竹紫竹笋的制茶方法随着朝贡的取消而消失。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,茶才开始复苏,1978年正式恢复,著名学者庄万方先生提到了这一点。
唐代,孤竹紫笋和金沙泉水搭配在一起朝贡。两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龙井茶和虎袋泉,属于茶和水的完美结合。
在历史上,因为每年的贡品必须在清明节之前完成,所以必须运到长安。晚上全程由马和鞭驱动,所以唐代的孤竹紫笋也被称为“苦城茶”。
公元800年,时任湖州刺史的李慈为了维持紫笋的可持续发展,稳定朝廷的供应,将吉祥寺迁至唐贡茶楼。他还将茶叶的种植和加工置于僧侣的控制之下。
从那时起,修道院与茶之间的关系已经紧密联系了数千年。
这些行动,这种尝试,可能为“禅茶盲”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本文由易茶网原创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违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