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洱茶的“黑色”历史
普洱茶的“黑色”历史。
自从21世纪初普洱茶重返公众视野以来,它已经从一个边缘地区的小茶种一步一步地走向全国,甚至走向世界,成为全民的茶。几乎在人们喝茶的地方,都会有普洱茶的身影。他们似乎不知道如何喝普洱茶,也不敢说他们爱茶,会喝茶。
尽管经历了种种波折,今天的普洱茶仍在蓬勃发展。但中国有句老话,“一枪打死第一只鸟”,伴随着普洱茶复兴的历史,也有普洱茶一路“黑化”的历史。几乎每一次普洱茶迎来小高峰,都会有个别组织和个人发布一些关于普洱茶的负面消息,在市场上掀起或大或小的波澜。
但不管怎么“黑”,普洱茶一路跌跌撞撞,但越来越稳,不断圈粉,不同于一些风景但昙花一现的茶,比如“信阳红”和“熊猫茶”等等。让我们从普洱茶被“黑”的历史开始。
2005年1月,“猪圈发酵普洱茶事件”
事件回顾:2005年7月28日,广东省一家报纸《信息时报》发表了一篇《猪圈发酵速度快生产“老普洱茶”》的报道,获得的消息来源:四会市郊区的一家茶叶加工厂,曾经猪圈现在发酵的是普洱茶,地上长满了蛆虫,旁边是一条臭水沟。
并在举报人的陪同下提供了图片。文章还揭示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中,通过喷水和烘干的方式制作“普洱陈茶”的现象。
这一消息传出后,当时引起了广大普洱茶朋友的反感。因此,许多不了解普洱茶的消费者对普洱茶的印象非常糟糕,认为普洱茶是发霉的茶,总是有霉味。
2005年,当普洱茶开始崛起时,市场上根本没有任何监管,甚至没有发布国家标准。当时,从珠江三角洲开始,普洱茶的饮用、收藏和投资被视为行业热点。市场上库存较少但流通最快的茶是普洱茶(陈化时间超过二三十年)。当市场供不应求时,各种“李鬼”自然出现。
这篇报道后来被官方证实是假新闻。虽然普洱茶这次被黑了,但当时的消费群体还不算太大,信息传播速度也远不及现在,所以很快就淡出了公众视野。
然而,它并没有完全结束,但连锁效应一直在发生。首先,出现了各种假冒老茶事件,如防空洞里的普洱、高锰酸钾普洱等。随后,市场上也出现了“湿仓茶”和“干仓茶”的争论,双方发生了争执。
然而,真相越是明朗,在争论中,人们逐渐意识到,所谓的“湿仓茶”与假老茶的人为过度高温高湿是完全不同的。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存放在香港传统老茶馆的普洱茶,具有一定的进出口技术条件。它有一定的品味和风格,有很多粉丝。经过长时间的对比饮用,人工干预相对较少的自然储存,即“干仓茶”,逐渐被更多茶友所接受和认可。
02“2007年,普洱茶崩盘”
事件回顾:2007年年中,普洱茶价格暴跌,整个市场处于崩溃边缘。此时,媒体和舆论几乎站起来攻击所谓的隔离墙。
普洱茶被视为异类,很快就被贴上了“疯狂”和“炒作”的标签,其影响至今仍能感受到。
2007年,普洱茶迎来了复兴后的第一个小高峰。市场发现了普洱茶的金融投资属性。不仅是老茶,新茶,尤其是明星产品,在不断的成交量交易中也能获得相当大的价差,因此价格在不断推高的过程中最终超过了市场的承受能力,导致价格暴跌,这是直接原因。
究其根本原因,是处于复兴之初的普洱茶市场仍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。很多人甚至不明白什么是普洱茶。只要把茶压成蛋糕,用棉纸包起来,就可以当作普洱茶出售。
坠机事件对普洱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许多茶商都很高兴
本文由易茶网原创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违者必究!